招聘會詳情
尊敬的用人單位:
衷心感謝貴單位對廣西民族大學就業工作的關注和大力支持!為搭建用人單位與我校畢業生的雙向選擇交流平臺,材料與環境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應用技術學院茲定于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舉行廣西民族大學武鳴校區理工類專業2025屆畢業生聯合招聘會。
在此誠摯邀請貴單位到校招賢納才,洽談校企、校地合作。
參會單位須知:
一、時間: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9:00—12:00
二、地點:廣西民族大學武鳴校區 校前廣場旁長廊(“實驗樓”一側)
三、規模:預設展位30個,預計參加學生600人
四、費用:雙選會不收會務費
五、食宿:雙選會當天提供飲用水,用人單位往返交通費、食宿費等由各單位自理
六、報名:
(一)登陸廣西民族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網
https://jyb.gxmzu.edu.cn/,點擊“廣西民族大學武鳴校區理工類專業2025屆畢業生聯合招聘會”報名入口。
(二)報名雙選會報名流程:
1、已注冊單位用賬號登陸進入網站企業管理平臺,點擊“雙選會”欄目,選擇“廣西民族大學武鳴校區理工類專業2025屆畢業生聯合招聘會”后面的按鈕,按要求填寫相關資料后,點擊“申請”。
2、未注冊單位在主頁點擊“單位登錄/注冊”進行注冊,填寫并上傳注冊資料,在“申請類型”中點擊“雙選會”,選擇“廣西民族大學武鳴校區理工類專業2025屆畢業生聯合招聘會”,填寫參會資料,點擊“提交”。
填寫完相關信息即報名成功。請務必記得上傳加蓋公司公章的回執文檔,可以下載《校園雙選會招聘公函模板》作為參考。如果在云校招上傳回執不成功的請發送至指定郵箱,并在郵件內備注好單位名稱。
用人單位需準備的材料:
①《廣西民族大學用人單位入校招聘公函》;
②《廣西民族大學宣講會意識形態承諾書》;
③營業執照
報名截止日期為:4月13日(星期天)18:00。
3、參會資格審核、確認及入場簽到:
(1)參會資格審核:從4月11日起,我們開始集中審核企業的雙選會報名申請,如果遇到展位安排緊張的情況,將以學院的實際情況和畢業生的需求安排參會企業,審核結果將通過企業微信端(云校招企業服務平臺)通知企業聯系人,請耐心等候審核結果,無需致電催促。
(2)參會意向確認:4月14日上午8:30-12:00,下午14:30-18:00將通過電話確認是否參會。
(3)入場簽到流程:請所有進校招聘人員收到電話確認后開始進行入校審批申請。打開以下鏈https://intoschool.gxmzu.edu.cn/,第一步進校人員須先注冊;第二步注冊完畢后登陸,點擊左下排“申請”,填寫相關信息,部門選“材料與環境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應用技術學院”,訪問聯系人姓名:材料與環境學院“玄濮睿”、建筑工程學院填“李凱”、應用技術學院填“呂玉敏”,申請理由填寫“應邀參加4月15日招聘會”,訪問時間選擇“4月15日”當天1天;同時上傳個人近一、兩天的照片到“我的-照片設置”(照片要清晰的大頭照)。
本次招聘會單位簽到為現場紙質版簽到。
七、參會說明
學院為每家參會企業免費提供標準展位一個,提供一張桌子(120cm*65cm)、兩張椅子(兩張方凳),統一制作展位小條幅(含展位號及單位名稱),參會單位可根據需要自備易拉寶、海報以及其它宣傳資料。此次招聘會每家參會企業入校人員最多兩人,如有其它特殊要求請與相應學院老師聯系,聯系方式如下。
材料與環境學院聯系人:玄老師
聯系電話:0771-3263607
E-mail:619126869@qq.com
建筑工程學院聯系人:李老師
聯系電話:0771-3263627
E-mail:?363762353@qq.com
應用技術學院聯系人:呂老師
聯系電話:0771-3262615
E-mail:??1935413589@qq.com
?
?
材料與環境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 應用技術學院
2025年4月3日
?
?
?
?
?
材料與環境學院簡介
材料與環境學院成立于2020年4月,是學校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民族地區發展重大需求而組建成立的新工科學院。學院坐落于武鳴教育園區,建筑面積15464m2,其中專業實驗室面積8739 m2,工程實訓中心面積1000 m2。
學院現開設有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環境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5個本科專業,其中金屬材料工程、環境工程是校級特色專業。學院設有納米科學與工程學術碩士學位授權點、資源與環境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并與化學化工學院共同建材料與化工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建有廣西先進結構材料與碳中和重點實驗室(區級)、“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工信部)、廣西高校環境友好材料及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南寧市新能源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摩擦材料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材料工程實訓中心等科研和教學平臺。
學院以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高級工程人才為目標,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創設問題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現配置有掃描電子顯微鏡、智能制造自動化生產線、X射線衍射儀、振動樣品磁強計、金屬3D打印機、機器人實訓平臺、摩擦磨損試驗機、電化學工作站、氣相色譜儀、平板硫化機和復合材料成型擠壓設備等大型實驗儀器,建有專業實驗室70余間,并建有自治區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5個、區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北京)1個。學生在學科競賽方面表現優異,屢獲佳績,其中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國家銅獎2項,自治區金獎6項、銀獎18項、銅獎8項;在全國金相大賽中獲團體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個人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在全國大學生成圖大賽中獲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在“建行杯”第十六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獲三等獎2項;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廣西區賽中獲金獎2項、銀獎2項、銅獎5項。
學院現有教職工68人,其中高級職稱30人,博士48人,在讀博士3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5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層次人才1人,海南省“拔尖人才”1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1人,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計劃1人,廣西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1人,中國科協中外優秀青年交流計劃項目人選1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青年學者”團隊3個。
學院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科研成果較為突出。全院各專業教師先后主持各級各類科研項目5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3項,課題資金累計達1000多萬元;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4項,獲得授權24項,發表論文120多篇,其中SCI/EI、中文核心刊源48篇;獲省部級獎5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
學院立足廣西、面向全國,積極發揮自身學科優勢,不斷提升服務社會功能。學院先后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廣州材料所、中車戚墅堰研究所、廣西碳酸鈣產業研究院、上海華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南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吉利百礦集團有限公司、國核寶鈦鋯業公司、西安鐵路信號有限責任公司、廣西諾方鋰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廣西國塑管業集團有限公司、廣西綠城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宏旺集團等多家區內外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共承接各類橫向項目15項,科技成果轉化收益達230萬元。
學院將在學校黨委、行政的正確領導下,在“十四五”規劃的指引下,秉承廣西民族大學“厚德博學、和而不同”的校訓,凝心聚力、真抓實干,努力把學院建成區內一流工科學院,為學校早日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現代化綜合大學貢獻一份力量!
?
附表:
材料與環境學院2025屆畢業生人數一覽表
專業班級 | 畢業人數 | 男生 | 女生 |
2021級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55 | 31 | 24 |
2021級環境工程1班 | 31 | 13 | 18 |
2021級環境工程2班 | 34 | 10 | 24 |
2021級金屬材料工程 | 51 | 39 | 12 |
2021級智能制造工程 | 58 | 35 | 23 |
2022級材料與化工(研究生) | 55 | 37 | 12 |
總計 | 278 | 165 | 113 |
?
?
?
?
?
?
?
?
廣西民族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組建于2019年6月,位于武鳴教育園區,建筑面積12530m2,其中專業實驗室面積9698 m2,實訓中心面積1332 m2。學院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秉承“精雕細琢建精品,勵精圖治筑棟梁”院訓精神,堅持“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堅持與新時代同向同行,與同類院校錯位發展,著力加強內涵建設,深化教學改革,以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建設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積極探索“產學研”互動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將建筑工程學院打造成區域領先、民族院校前列,且在東南亞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才培養小高地。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培養政治方向明確、政治素質可靠,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社會責任感、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應用型建筑工程高級專門人才。
師資隊伍強建設。學院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通過內培外引,不斷充實教師隊伍;通過出臺教學科研管理辦法,促進教師潛心問道;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樹立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良好教風。學院成立以來,學院博士化比率逐年提高,師資結構日趨合理,團隊建設成效明顯。學院現有教職工46人。其中,專任教師34人,管理人員5人,教學秘書1人,輔導員3人,實驗員3人。在專任教師中,正高職稱4人,副高職稱9人,高級職稱占38%;中級職稱17人,占50%。具有博士學位的教職工13人,占29%;具有碩士學位的教職工31人,占70%。現有柔性引進人才1人,在讀博士4人,攻讀博士后2人。有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1人,“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1人,廣西高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1人,八桂青年拔尖人才1人,廣西高層次人才E類、廣西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及卓越學者1人,廣西本科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手1人,相思湖青年學者創新團隊1個。有兼職教授14人。
教學科研促發展。學院大力實施教學改革,重視大數據時代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的“數智化”改造,致力于打造新工科背景下的專業教育。2024年,學院共申報各類科研項目49項,獲得立項13項,其中省部級3項,各類橫縱向課題到賬經費96.1萬元。發表高質量論文(核心期刊以上)25篇,其中SCI收錄16篇占總量的64%,EI收錄2篇。 獲實用新型專利5項、計算機軟著2項。申報了工程運維智能監測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院設有建筑學、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3個本科專業,現有本科生1088人。2024年,獲區級教改項目A類1項,B類1項,區級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課題1項;獲區級大創項目13項;獲校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校級微專業課程1門、校級教材建設課程2門;獲校級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組織考研和考公經驗交流會,學院2024屆畢業生考研8人,考公7人,學院2025屆畢業生233人,目前已統計考研報名人數53人,考研報名率22.75%;學院順利通過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144 項支撐材料內容完備、數據準確,為高質量完成評估報告提供有力支撐,真實全面地反映學院辦學情況。
人才培養重質量。學院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順應建筑智能化、信息化對建筑人才的需求,大力實施工程實踐教學改革,強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重視創新能力培養,培養了一大批思維活躍、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強的優秀學生。2024年,學生參加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獲國賽銅獎1項,實現了國家級獎項上零的突破,獲區賽金獎2項、銀獎4項、銅獎2項,獲校賽金獎2項、銀獎7項、銅獎9。學生就業質量高,2024屆畢業生總人數138人,截止2024年8月31日,就業117人,就業去向落實率84.78%,高于全校平均率0.25%。其中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72人,升學8人,地方和國家基層項目8人;錄為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7人;入職國企47人,占總簽約人數的66.67%。2024年9月以來,學院陸續組織開展畢業生宣講會8場,專業性招聘會1場,為2025屆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20余個。截至目前已簽約29人,簽約率12.44%。
新征程上,學院將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力推進“新工科”建設,攻堅克難、奮力作為,以更扎實的工作,推進學院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現代化綜合大學譜寫建工新篇章。
?
附表:
建筑工程學院2025屆畢業生人數一覽表
專業班級 | 畢業人數 | 男生 | 女生 |
2021級土木工程1班 | 35 | 28 | 7 |
2021級土木工程2班 | 37 | 30 | 7 |
2021級土木工程3班 | 33 | 29 | 4 |
2021級工程管理1班 | 59 | 32 | 27 |
2020級建筑1班 | 33 | 13 | 20 |
2020級建筑2班 | 36 | 14 | 22 |
總計 | 233 | 146 | 87 |
?
?
?
?
?
?
?
?
?
?
應用技術學院簡介
廣西民族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成立于2021年12月,學院位于廣西民族大學武鳴校區,是學校主動適應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重大戰略,開展專科起點本科集中辦學,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學院依托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辦學資源和現有普通本科專業,開設有環境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設計、自動化、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會計學、金融學、體育教育、視覺傳達設計、國際商務、越南語、泰語、印度尼西亞語和法語共19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生2567人,2025屆畢業生1458人。
?
學院以理工科為主,工、文、管、藝、體兼備,堅持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探索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職業教育有效途徑,堅持走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發展之路,將應用型本科教育辦出特色、辦出品牌,構建完善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著力提升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努力建設適應時代需要、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學院,為學校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附表:
應用技術學院2025屆畢業生人數一覽表
專業班級 | 畢業人數 | 男生 | 女生 |
2023級智能制造工程(專升本)01班 | 53 | 49 | 4 |
2023級智能制造工程(專升本)02班 | 53 | 50 | 3 |
2023級智能制造工程(專升本)03班 | 54 | 50 | 4 |
2023級智能制造工程(專升本)04班 | 49 | 33 | 16 |
【1】凡本網注明"來源:漣水人才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于漣水人才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漣水人才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是本著為求職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